作者介绍
戴维・希普勒(David K. Shipler),1966年至1988年任职于《纽约时报》。他曾在纽约、西贡、莫斯科和耶路撒冷从事新闻报道,后担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首席外交记者。此外,他也为《纽约客》《华盛顿邮报》和《洛杉矶时报》撰写文章。他还创作了另外三本书——《俄罗斯:破碎的偶像, 庄严的梦想》( Russia: Broken Idols, Solemn Dreams);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:应许之地的受创精神》(Arab and Jew: Wounded Spirits in a Promised Land),此书曾获普利策奖;《陌生人的国度:黑白美国》(A Country of Strangers:Blacks and Whites in America)。作为布鲁金斯学会客座学者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,希普勒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、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大学,以及达特茅斯学院。
百度网盘城通网盘(备用)
内容介绍
在美国,穷是一种原罪。
为什么人们越穷越忙,越忙越穷?
教育、医疗和住房,就业、税收和福利,乃至性别、地域和文化。
穷,永远都是一个“系统”问题。
普利策奖得主,聚焦美国“穷忙族”,看见“看不见的美国”。
这是被人们遗忘了的美国。
洗车工无车可开,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.02美元,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,也赶不上一个牙医。
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其中一些人的故事:他们的家人,他们梦想,他们的失败。而比他们更失败的,是他们的国家。尽管美国的富裕程度前所未有,尽管美国宣扬“劳动致富”的信条,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却令这一切饱受质疑。
对于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来说,愤怒是一种奢侈。他们苦苦挣扎,筋疲力尽,找不到出路。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,让他们脱离贫困,相反,他们为生活所累。人们常常用“穷忙族”来形容他们,而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矛盾。
在美国,辛勤工作的人不应该是穷人。
美国的经济起起落落,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,贫困人口的生活除了更显艰辛之外,基本没有改变。最富有的和最贫穷的家庭之间的资产净值差异加大,形成两级分化的局面。富人学区与其他学区的资源差距进一步扩大。因哮喘缺课的孩子更多了,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的人更多了,忍饥挨饿的人更多了,遭受牢狱之灾的人更多了,做底层工作的非法移民更多了。
美国人普遍不了解贫困的成因,因此也不清楚该如何解决贫困问题。他们信仰美国梦,认为即使是出身最贫寒的人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。但是,这也让人们找到了责备穷人的借口: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工资低是工人本身的错,因为工资低不过就是说明他的劳动价值低。在美国的大环境中,贫穷总是带有原罪的气息。
的确,在一个富有的国家当一个穷人,要比在一个贫困的国度当一个穷人,难熬得多。
请 登录 后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