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介绍
李衍蒨
法医人类学家,土生土长的香港人。
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学士(学系荣誉生),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文学硕士。于美国迈阿密殓房及相关机构完成实习工作,随后在英国攻读法证学及鉴证科学研究硕士,主修法医人类学,硕士期间在东帝汶法证科担任法医人类学家及顾问,处理无人认领的人体残骸。除此之外,亦先后到波兰进行生物考古学、法医人类学及法医考古学等研究,并担任塞浦路斯项目助理顾问。
2016年开始在媒体平台定期撰写法医学及法医人类学的相关文章。2017年开设“The Bone Room”(存骨房)脸书专页,以双语形式分享世界各地的法医人类学及法证学相关信息。2019年,在香港电台一台主持《法医研究所》节目。
内容介绍
利用遗骨判读性别与DNA鉴定哪个更准确?
水中的尸体与一般尸体的腐化速度有何不同?
死亡之于人类,到底是终结,还是开始?
走进李衍蒨的“遗骨档案”,翻开一个个无名者的故事,她带领我们从人骨学、现代医学、考古学、人类学等专业角度,分析各种与遗骨相关的谜团:历史上知名的离奇死亡案,工业化进程中的集体中毒,古代人的病理现象,另类的遗骸身份辨识方法(额窦比对、衣物鉴定、体内植入物),以及各地的丧葬遗骨文化。
找出真相,虽无法起死回生,但法医人类学家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成为死者与其家属之间的桥梁,让遗骨发声,成为诚实的证人。
作者在书中引用的骸骨及相关故事,并不以“专业知识”作为噱头,而是回归人性本身,摘记在近代文明变迁中的各种遗骨疑案及相关文化事件,在尊重各种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,讲述一副副遗骨的传奇以及法医人类学的思考与感悟。
虽然全书具有浓厚的科普特质,但作者在带领我们从遗骨窥见死亡样貌时,也传达了对逝者的敬意,同时提供了理解生死的另一种角度。
◎李衍蒨带领读者认识的并非一件件猎奇未解的血腥谋杀,也不仅仅是循着人类解剖史回溯医学发展的关键时刻,而是兼容专门研究者与一般大众对骸骨的好奇、疑惑、迷恋、惧怕、占有、崇拜等,阐述在不同时代地域、群体或个人的白骨上存留的特殊印记。
◎作者在全书所引用的遗骨及其故事,并不以“知识”作为噱头,而是回归人本思考、摘记近代文明的变迁,并且尊重各种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,来讲述一副副白骨的传奇以及法医人类学的着眼点。
◎全书具有浓厚的科普特点,但李衍蒨在引领读者从骸骨看见死亡的样貌时,同时也传达了对亡者的敬重。
◎肉眼看不见的,可能留在遗骨上。深度还原遗骨作为诚实的无声证人,给我们带来关于生死的启发与思考。
李衍蒨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“法医人类学”大众化。“存骨房”系列专栏通过网络的传播,让大众认识了法医人类学这个重要的人类学分支。本书集结其专栏的精彩文章,不仅用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到各个疑案现场,也用其浓厚的学术底蕴为读者打开法医人类学的大门。
——“百工里的人类学家”创办人、匹兹堡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、
台湾中山大学人文暨科技跨域学士学位学程助理教授 宋世祥
法医科学需要团队合作,所以法医人类学亦是重要的一环。利用通俗案例介绍法医知识是这本书值得赞赏的地方,它深入浅出,将法医知识通俗化,值得推荐给一般读者。
——台湾大学法医学研究所教授 孙家栋
作者以自身丰富的法医工作背景,通过历史与现代著名案件,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法医人类学知识,包括骸骨与DNA鉴定、尸体分解过程、重金属中毒、身份比对、衣物风格分析等,让不同领域的读者均能快速进入法医人类学的专业领域。这本书实为法医学的科普代表作。
——台湾警察专科学校科技侦查科副教授 曾春侨
通过众多引人入胜的案例,这本书以兼具悬疑性与知识性的写作手法,告诉读者法医人类学到底是什么,它可以做到什么,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——诚如作者所言,真相虽然不能让死者复生,但却能让生者知道事件如何发生。也唯有如此,才有避免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。
——《疑案办》团队
请 登录 后发表评论: